古生物学报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
国际刊号:1000-3118
国内刊号:11-1905/Q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12005 人次
 
    本刊论文
生物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实施

  论文摘要:生物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实施

  论文关键词:生物学教学 探究性学习

  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的依据,也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际,《生物学课程标准》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各项科学能力,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论之一。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际,只让学生进行“拿来主义”,注重接受前人的研究成果,忽略了自身寻求原理的过程,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学习形式的需要,从注重学习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的转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便是重要途径之一。现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浅谈一下实施策略。

  一、            注重教师的指导作用

  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在45分钟内既要求教师尽可能地放手,不能包办代替,又不能忽视教师指导作用的发挥。事实证明,教师适时、适度、恰到好处的指导,在探究活动中是十分重要必不可少的,它决定着探究活动的走向和深度。探究活动的成功与否,教师指导策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整体指导

  教师在与学生共同进行探究之前,对探究时间、内容、深浅层次都要有整体规划与通盘考虑。对于刚刚接触探究活动的学生,可以多举一些实例,让学生模仿,使学生熟悉了解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与步骤,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再逐步放手。例如在学习“根的形态”一节中“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特点”,课前要求学生采集根系,提前强调挖掘时一定要把根系采集全,不要只采集一部分,之后让学生进行测量比较,从科学的观察测量中感悟:“根系的入土深度一般都大于地上主茎的高度,根系的扩展范围一般都大于地上的扩展范围。”这一知识点。对测量结果大部分学生都惊呼不已,教师要把握有利时机,同时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说一说根系对土壤的作用,是否应高保护植物根系。

  2.    探究过程的具体指导

  探究前的整体指导对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固然重要,但探究活动有较大的开放性,探究活动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不确定因素,因此要求教师要及时适度的进行具体指导,使每一步更明确,步骤更完善。

  2.1指导的时机和分寸要把握   探究活动中教师何时介入指导;怎样指导才不会代替包办;哪些指导是必要的;哪些应重点指导,这些都是教师在指导探究活动中所面临的具体问题,指导不好就会影响探究效果,比如,指导过早,往往会使学生丧失自己思考、发现问题的机会,造成包办,社会科学论文不利于学生个人发展;指导介入过晚,会使探究活动浪费一些不必要的时间,也会使学生也会使学生迷失探究方向,使探究处于盲目状态,影响探究活动的效率和结果。同时对学生不敢放手,介入过多就会剥夺学生的探究机会,反之介入指导过少,指导会不到位,探究活动会偏离目标。一般来说,对于低年级学生,指导可多些,随着探究活动次数的增多,可适当减少指导,经历一个先指导再引导后放手的过程。

  2.2善于引导,使探究活动向纵深发展   每当探究活动进行到一定程度,学生都会有一些新的发现,这时,教师要及时抓住有利时机,善于发现学生一闪即逝的思想火花,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得到深化。例如,在进行“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实验时,一位学生提出:光是否对种子的萌发有影响呢?教师应立即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个探究方案,然后说一说自己的探究思路,彼此讨论,各抒己见,最后教师进行引导,达成一致:取两个瓶子分别放入少量水和几粒完好种子,一个放在温暖有光的地方,一个放在温暖黑暗的地方,观察种子是否都能萌发。这样,可使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拓展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二、创设学习情境,培养探究意识

  成功的探究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更离不开一个自由、质疑的氛围。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模式,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情境,它是开放性的,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教师要改变学生被动接受,为学生创建一种开放性的学习大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不是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具有探究要素,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中非探究内容适当便形成于探究有关的内容,设计教学活动,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学习,合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进行科学探究的机会。

  其次,教师还可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活动来自主的进行探究。例如在探究种子中含有淀粉的实验中,让学生先想一想小麦磨成面粉等现象。根据这些现象来提出问题——这些面粉的主要成分是什么?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里面有淀粉?教师可以进一步提示学生在化学中学过的一种常用化学试剂——碘液,淀粉有一个特性是怎样的?有些问题教师可以提出,但不能替学生回答,让学生独立思考、讨论,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探究,可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可根据教材特点,选择适当的内容编成问题,这些问题要尽量高出学生的认知水平,使探究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产生不协调的认知矛盾,引起学生的认知兴趣,促使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求得问题的解决,以满足求知欲与成功感。这个过程可遵循这样步骤:认知矛盾——探究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需要得到满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有利于探究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三、 构建探究模型,发展探究能力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形成控制变量的意识,要让学生认识到某个问题,都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在一定条件下,其中一个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所谓的这个“一定条件”就是除了起决定性因素之外的其他因素对问题的影响笑道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控制变量过程,也即平时所说的控制变量法,学生可以逐渐构建探究模型。在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实验中,为了探究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就要使两组种子所处环境除温度条件不同外,其余条件都要满足并且相同,让学生认识到实验结果的差异只是由于温度不同引起的。为了探究水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可使两组种子中一组得到充足水分,另一组在干燥环境中,温度、空气都要满足且相同,让学生认识到实验结果不同只是由于水分多少造成的。同理,探究探究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也是如此,此时可让学生进行思考,说一说探究的步骤,构建出自己的探究模型。

  探究往往强调动手做,但实际上更应强调动脑思考。因为真正的学习并非发自学生的手,而是发生在他们的脑中。包括对探究活动的全局思考,对活动过程的观察,对探究结果的分析,为后继探究制定计划,考虑变量的选择与控制。教师也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媒体中有关科学技术发展的报道,能引起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发展的意识。注意让学生搜集各种信息资料,可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这样的过程也是运用一些研究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研究材料的过程中,能利用自己构建的探究模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究,还能培养学生概括、归纳、思辨与批判反思能力。

  四、 发挥主体作用,促进合作交流能力

  探究性学习实质上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体验式学习中,自觉主动的获取知识和信息、从而培养和提高自身能力的学习过程。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中,应面向全体学生,可按学生情况分组,每个组内都有好、中、差三个档次的学生,他们对探究问题的认识程度也不一样,平时在小组内那些较少发表意见的学生,教师更应该给与积极的鼓励,是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争取使小组内每一位成员都有收获、贡献,明确自己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优等生可以对后进生进行传帮带。小组与小组之间也有必要进行交流,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一定的探究课题。可使每一位学生在认知、情感、能力等诸方面都有积极和谐的发展,同时,有利于学生学会交流和信息成果的分享,养成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古生物学报》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古生物学报》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